

在氯化氫裝置里,總有一個身影穿梭在維修班——他戴著沾滿油污的手套,額角沁著汗珠,手里的扳手卻穩如磐石。在緊急搶修的深夜里,他總能第一時間趕到現場,用精湛的技術化解一次次危機。他就是維修班班長張強。一個在崗位上扎根五年多的“設備醫生”,更是同事們心中當之無愧的“定海神針”。
2020年,張強剛入職時,還是維修班里的“新兵”。彼時的他抱著厚厚的設備說明書,跟著老師傅們從最基礎的零件識別學起,別人下班休息時,他還在裝置上對著報廢的泵體拆解、組裝,反復琢磨內部結構。遇到復雜的焊接作業,他主動留在現場觀摩,把老師傅的操作手法、電流調節技巧記在筆記本上,回到宿舍再對照筆記本一遍遍研究。“維修這行,來不得半點虛的,手上沒真功夫,設備就‘不聽勸’。”這是張強常掛在嘴邊的話,也是他五年如一日的行動準則。
隨著時間的推移,張強從“跟學”變成了“主講”,從“幫手”成長為“骨干”。裝置上的泵類設備是生產的“心臟”,一旦出現故障,整條生產線都得停擺。有一次,氯化鈣循環泵突然卡殼,氯化鈣流量劇烈波動,生產班組急得團團轉。張強趕到后,僅憑聽聲音、摸溫度,就判斷出是葉輪磨損導致的密封失效。他迅速制定搶修方案,帶領班組成員拆泵體、換葉輪、做密封,原本預計3小時的搶修,在他的統籌下僅用一個半小時就完成,生產線得以提前恢復運轉。“跟著強哥干活,心里特別踏實,再難的問題到他手里都能‘捋順’。”維修班的年輕小伙白淵說。每次遇到棘手的故障,只要張強在,大家就有了主心骨。
除了檢修泵,張強的焊接技術更是裝置里出了名的“一絕”。檢修期間,維修班的院子里,焊槍迸發的火花格外耀眼。維修班班長張強正半蹲在設備旁,專注地焊接一臺老舊閥門,隨著“滋滋”的聲響,焊槍穩穩落在密封面上,張強手腕微轉,焊錫均勻地鋪滿磨損處,熔池大小始終控制得恰到好處。焊接到關鍵接口時,他屏住呼吸,眼神緊緊鎖定焊點,生怕一絲偏差影響密封效果。火星在他手邊飛濺,他卻始終盯著熔池,直到最后一道焊縫完成。經過壓力測試,焊縫完全符合標準,沒有一絲滲漏。“強哥的焊口,就是質量的‘保證書’。”設備技術員高云翔提起這事,至今仍贊不絕口。
作為維修班班長,張強不僅自己技術過硬,還特別愿意把經驗傳給年輕人。他把自己多年積累的檢修經驗整理成筆記本,里面詳細記錄了常見故障的判斷方法、維修技巧,甚至標注了不同型號扳手的使用場景。每天班前會,他都會結合前一天的維修案例,給班組成員講解注意事項。遇到年輕員工操作不熟練,他從不指責,而是手把手示范,直到對方掌握要領。在他的帶領下,維修班整體技術水平大幅提升,近三年來,裝置設備故障率下降不少,搶修效率提升很多。
五年時間,張強的雙手磨出了厚厚的繭子,筆記本記滿了密密麻麻的維修心得,車間里的每一臺設備、每一條管線,他都了如指掌。有人問他,天天跟油污、設備打交道,會不會覺得枯燥?他笑著搖頭:“看著自己修好的設備重新運轉,聽著生產線的轟鳴聲,心里比啥都踏實。”這份踏實,是對崗位的敬畏,是對責任的堅守,更是一名普通維修工人最動人的職業底色。
如今,張強依然每天穿梭在維修班和現場,他的身影或許不夠高大,卻在平凡的崗位上撐起了設備穩定運行的“半邊天”。他用五年多的堅守證明:只要把心沉在崗位上,把勁用在技術上,普通的工作也能做出不普通的成績,平凡的崗位也能綻放不平凡的光芒。